close

2013年跨領域學術研習營文章分享
〈「人文風景」的建制與開展—跨領域對談學術研習營紀要〉
作者:高嘉謙(台大中文助理教授)
pa1

如果人文學科的跨領域對談是臺灣人文研究的發展趨勢,而這樣的發展也足以漸進改變人文學科的生成本質和環境,那麼國科會人文處中文學門從去年成功舉辦 「文與體」 學術研習營,藉由法國和臺灣兩地學者的不同思考路徑,開啟了一次關於人文主體與概念形式的糾葛、生成、詮釋過程的跨界思考。儘管學者專業不同,但透過語言、文字、文體、身體、風景和文本等不同層面的思辨,替人文學科長期關懷的核心議題,示範了一次有趣的思路整合和拆解,留下意猶未盡的討論。有了一次成功的跨界對談,我們注意到跨領域對談的研習營模式對人文學者和研究生帶來了不同於一般研討會的思維啟發和激盪,在國科會人文處中文學門召集人鄭毓瑜教授的堅持和推動下,邀集蔡淑玲、賴錫三、龔卓軍、黃冠閔、高嘉謙和許暉林等學者協助籌備,以 「人文風景」 為主調的學術研習營在本年度有了不同的延續形式。在賴錫三教授領導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師生團隊的全力籌辦下,研習營從去年的臺南移師到嘉義,於2013 10 24-25 日圓滿舉行。除了延續臺法兩地學者跨領域、跨學科對談的主軸,兩天會議設計了兩個不同的討論形式。首先以文學與哲學領域的交流,邀約二位法國學者和六位臺灣學者開啟中、法語系觀念的對談,建立風景、詩學、行動和裝置藝術等不同議題的思辨路徑。接續則以不同專長的九位青年學者為主的一次對話,他們的專業含括經學、文字學、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境外詩學等領域面向,經由事前的討論和共識,形成三個不同的子題:「越界與互文性」、「權力與異化」、「文化、詞語與身體的互文詮釋與實踐」,試圖以彼此的研究視域進行方法論和詮釋思的互涉和對話,形成一次有趣的人文學科跨領域交流。值得一提的是,中正大學中文系還同時籌劃了四位藝術家的聯展,在研習營開幕前夕把學者們帶入到氣氛優雅,討論熱烈的藝術雅聚,體現了人文學科在思想激盪外,並不欠缺雅興和感性。

第一天的對談由法國巴黎十大哲學系的亞蘭米龍 (Alain Milon)〈風景與混織:自然方案的問題〉 開始,他從一個習以為常的自然概念,提出人與自然並非二元對立的本體論關係,我們對自然所做的大部分解讀都受到主客關係的存有論原理所規定,故人與自然的表述需要重新界定。因此 「自然方案」 強調人與自然之間的複雜連結,其中的思考邏輯:風景當作鑲嵌在自然方案 (自然平面) 中的一個運動。風景變成是模態變化、平臺、系列,風景如同人,被鑲嵌在此平面中。如此一來,風景既是人的製造,也製造人。他進一步提出風景不再是被人抽離自然本性的風景,在人/自然的關係中,應該接受 「風景被自然所混織」 的觀念,也接受 「風景解釋一個恆常運動」 的觀念。混織不成立於兩種或更多種不同元素的混合,而成立於此混合所仰賴的一種內在性中,尤其當此內在性表達了個體自己的他異性。換言之,他最後提醒「 混織的風景」 並非指它是一種組合的成果,而是一種異質性的表達,其主要任務是解釋一種同時既遠又近的內在性,要讓風景伸張它的混織狀態,讓人去承擔他的此自然方案中的地位。

PDF全文下載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uclcon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