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科技部人文司中文學門主動規劃的跨領域對談主題研習營,從2012年的「文與體」跨領域對談學術研習營,2013年的「人文風景」跨領域對談學術研習營,對人文學者和研究生帶來了不同於一般研討會的思維啟發和激盪。至2014年跨領域學術研習營,以「從人文到數位人文」為題,結合數位運算技術的數位人文研究方法,為人文研究提供了一種新方法與新視野,引起許多回響,已有更多學者與團隊投入數位人文研究。與此同時,加強數據的解讀訓練,回歸經典文本的細讀工夫,尤其要能回應現當代議題的現代性詮釋,再度成為被關注的焦點。

 

因應著環境污染、資源耗盡、生態破壞、氣候變遷等全球性問題,人與自然的關係日益緊張,人類的生存處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本學術研習營乃以「人文山水」為題,著眼於學界長期累積有豐碩的「山水」研究成果,而年輕學者的研究論題在刻意追求創新之際,閱讀面向有其專注處,但也不免忽略既有的豐碩研究成果,無論就學術傳承或論題的持續深究,都有遺憾。本學術研習營乃廣邀學界研究「山水」有成者,以及年輕學者、跨領域學者,期能以多元對談方式,展現「人文山水」的豐富內涵與論述,並可為當前人類生存處境提供更多元的思考徑路。

自有天地,即有山水,山水的亙古存在,自有其自然之理。人類生存於天地之間,「參贊天地化育」成為人類道德的最高表現,「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或將山水擬人化,或將山水玄學化,更是可居可遊的生活空間。本學術研習營的講題,就人文山水的傳統論述而言,首先回溯人文山水興起前的山水狀態,並以「人文山水」做為一個學術史論題,涵攝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居住、學習、行旅、空間,有公/私空間建設工程的山水,有文學、繪畫等創作的山水,而「詩債」一詞的出現,把原本在人際關係中產生的債務,成為詩人對天(造物主)所創造的自然山水負起債務,只有創作出好詩才能償還債務。在宗教方面,乃透過山海的自然論述,梳理佛教豐富的文化意涵與精神特徵。

人文山水的現代論述顯然更為複雜。王維「經變」後的山水,與被異族侵落後成為被殖民的山水或後殖民的山水,如何被「國際化」而改變了風景山水詩的定義?而不再糾纏於古/今詩的分別或對立,現代漢語又如何透過意象與語序的重新塑造,來摸索並建構「現代漢語詩」,是走向現代的一個重要觀察點。此外,混雜現代化的動力交錯古今中西,構成許多讓人感到暈眩的矛盾及無法解開的弔詭。作為文人文化古典形式之一的山水畫,也因中華文化的革命斷裂而在自然觀、材質工具的選擇、工夫習練的實踐和境界理想各方面碰觸無法逃避的難題。而當「山水」作為現當代繪畫/建築的主題,形塑具有永恆性的「真山水」,遠較過往純概念化的「胸中丘壑」更為具體,具備可行、可望、可居、可遊的構景條件,誘發觀者思行、思望、思居、思遊及「如將真即其處」之想。在逐漸專業化、技術化的過程中,山水畫家/建築師必須諳於地理、通於物情,同時成為林園造景、山水造境的實踐者與理論家。

延續去年「從人文到數位人文」跨領域學術研習營所開展的研究徑路,具體地落實在臺灣山水詩研究,不再依循過去研究山水詩所採取的「文本細讀」以及追索單一詩人「玄思禪境」的審美心理之研究視角,「數位人文工具」結合各領域進行新的研究視野之開展與新觀點的詮釋,更宏觀地觀察清代臺灣山水詩寫作的整體方向,並嘗試為這樣的現象提出解釋,人文領域在這方面的研究開拓仍大有可為。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uclcon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